在光影中重建“附近”:闫家成的视觉田野笔记
A Brief History of the Ordinary
Fotografiska Shanghai, No. 127 Guangfu Road,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April 5, 2025 - June 1, 2025
Published in
l'Œil de la photographie
上海Fotografiska 影像艺术中心于2025年5月9日至6月22日举行闫家成的首次个展《平凡简史》,展出了艺术家《郊区之夜》、《长图系列》、《在边缘生活》三个系列作品。
闫家成,生于江苏连云港,现居广州,是一名UI设计师与影像创作者。自2018年开始摄影创作以来,他因其对社会现实的高度敏感而被称为“人类观察家”。他以细腻的观察与温柔的记录,借助影像拼贴与画面重构,呈现中国城乡的变迁与其中人们的生活图景。他的作品在被《ArtReview》2025年度的“Future Greats”(未来之星)专题中发掘。
艺术家居住在广州城乡过渡地带的“睡城”中,距市中心约五十公里。他的生活规律而简单:起床、上下班、回家、散步或学习,然后睡觉。这种看似单调重复的生活,并未让他感到乏味,反而成为他持续创作的灵感来源。他在家附近、办公司周围以及通勤途中寻找题材,敏锐地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平凡又独特的片段。
闫家成擅长揭示日常中潜藏的戏剧性,挖掘“舞台”和“剧场”的存在。他所居住的社区,一侧临河,另一侧毗邻麦田。由于高密度建设,公共空间匮乏,夜晚的居民大多集中在河边街道散步。河岸的一边,是在由泥地改建而成的水泥路;另一边,则是昏暗的乡村景致,这条街道由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现实缩影。在《郊区之夜》系列中,路灯下的行人如同舞台聚光灯下的演员,为平凡的生活带来一丝静谧的戏剧性。
对他而言,通过散步介入公共空间,是人们探索自身生活半径的方式。正如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所指出,“行走”(walking)日常生活的产生的主要方式之一,。“行走开辟了新的空间(space)[1],能创造传奇和故事,并且把街道号码和建筑的意义焊接在一起。[2]”人们通过在空间中的移动,模糊空间的界限,并创造属于自己的故事。
作为漫步的爱好者,艺术家也喜欢拍摄行走中的人。他的镜头始终对准“人”——那些日常生活中常被忽视的普通人:办公室职员、环卫工人、外卖骑手……他的影像,是献给平凡人的赞歌,回应了德·塞尔托在其著作开篇中的致辞:“献给普通人。献给平凡的英雄,散布的角色,无数的行者。在我叙述之初,我召唤那个缺席者——ta赋予这些叙述的开端与必要性,我思索着,那欲望所指向的,是一个不可能的对象。”[3]
为了创作《长图系列》,他每年春运期间都会前往广州火车站,拍摄返乡务工的人潮。他关注的不仅仅是面孔的记录,更在于个体在群体中的状态。这些影像通过水平排列的拼贴手法,为那些常被简化为数字的匿名者赋予了血肉,重塑了抽象的个体形象。借助二维图像,他使立体复杂的现实得以重现,使观者重新感知日常常被忽视的场景与经验。
通过对摄影媒介与表现形式的持续反思与探索,他突破了传统取景框的限制,开拓了更加多元的视觉叙事方式。
生活在城乡交融、边界模糊的“夹缝地带”,在拆除与重建之间,闫家成亲历着郊区剧烈而持续的变动,捕捉其断裂的景观。在《在边缘生活》中,一栋白天依然矗立的房屋,夜晚便不复存在。记忆中,有一天,他从一座被掏空的山丘走过,脚下仅剩一堆黄土。回头望去时,地面交错着他的脚印、一只动物的足迹与一道挖掘机的车辙。人、自然与工业的印记于此刻重叠于同一时空,构成了一个隐喻性的定格画面。
这个瞬间,浓缩了广州在经济发展中工业扩张与生态消退的现实,也揭示了这三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在城乡交界的缝隙中,艺术家的实践同时也呼应了中国人类学家项飙提出的“附近”的概念。项飙认为,当代社会被“时间焦虑”支配,抽象时间压缩了人与空间之间的联系,致使“附近”的消失。要挣脱这场 “时间的暴政”,需重建个体对所处之地的感知,重新锚定日常生活。正是通过田野笔记式的摄影方法,闫家成构建了一种扎根于自身生活空间的生活人类学和个人地图,借此进行观察、抵抗与想象。
他的作品也提醒我们,每一处空间,无论多么边缘,都有值得被讲述的故事。
[1] 米歇尔·德·塞尔托(Michel de Certeau)认为,人类在一个 “场所(place)”内涉入了主观性的行动(movement)时, 就驱动了“空间(space)”的产生。由都市规划所定义的几何性街道在行走者(的脚步下)转化为空间 。
[2] Wu Fei, “Spatial Practice” and Poetic Resistance: On Michel de Certeau' s theory of the practice of everyday life”, 2009.2:177-199, 社会学研究
[3] Michel de Certeau, L’invention du quotidien. 1. Arts de faire, Paris, Gallimard, 1980, p.11. 原文 : « Cet essai est dédié à l’homme ordinaire. Héro commun. Personnage disséminé. Marcheur innombrable. En invoquant, au seuil de mes récits, l’absent qui leur donne commencement et nécessité, je m’interroge sur le désir dont il figure l’impossible objet. »
Yan Jiacheng, Night in the Suburbs, 2022- ©Yan Jiacheng, courtesy of the artist
Yan Jiacheng, Living in the Suburbs, 2022- ©Yan Jiacheng, courtesy of the artist
Yan Jiacheng, Living in the Suburbs, 2022- ©Yan Jiacheng, courtesy of the art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