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NG Qiwen

王天煜 | 目光的张力:暴力、反抗与图像

Festival Circulation(s)
CENTSQUATRE PARIS, 5 Rue Curial, 75019 Paris
April 5, 2025 - June 1, 2025

Published in l'Œil de la photographie



        2025年4月5日至6月1日,由Fetart团体策划的第15届欧洲青年摄影节Circulation(s)将在CENTQUATRE-PARIS举行,展示来自13个国家的23个新锐摄影师的作品,其中包括王天煜的系列作品《捉迷藏》(Hiding and Seeking, 2022-)。
        出生于中国山东淄博,王天煜先后于浙江传媒学院与洛桑艺术学院接受摄影训练,现居瑞士洛桑及法国巴黎,并往返于中国,法国和瑞士之间。她的创作从日常行为中的“不适感”出发,围绕身体经验和意识现象,徘徊于记忆、经验和想象之间。她探寻日常动作的平凡性与系统性压迫,尤其是父权制,所掩盖的现实之间的微妙界限。通过时而超现实,甚至荒诞的作品,她试图在视觉和叙事层面颠覆事物的固有属性,“以日常对抗日常”。

        捉迷藏——这个象征着纯真的儿童游戏,在此却散发出令人不安的陌生感。此次展览中,艺术家展示了该系列中的八副影像,揭示了家庭环境中被日常生活面纱所掩盖的,对女性无声的暴力与无形的压迫。在这个被传统规训阴影笼罩的空间里,暴力作为无形的主宰,渗透进我们存在的每一个角落。每个人都身陷这场既危险又看似安全的游戏,而在这场博弈中,从未有真正的胜者。
        游走于现实和想象之间,这些影像弥漫着令人窒息的压迫感。洗手、更衣、微笑——这些看似寻常的日常碎片,在平凡的表象之下,暗涌着不为人知的真相:潜伏在阴影中的暴力、沉重的静默,以及被迫服从的无声命令。艺术家由此将观者变为无意的目击者,直面这一通常不可见的结构性暴力。

“摄影性行动”,观看方式的重新定义
        王天煜的独特性体现在她的工作方法——“摄影性行动”(New photographic action)。受“行动摄影”(Photographic Actions[1])概念的启发,她发展出将表演作为创作的发生过程,同时承担摄影师、被拍摄者和图片编辑者三重身份的工作方法。通过主体、客体和旁观者三重角色的重叠,她超越了传统摄影的单向凝视,打破了摄影行为中固有的权力关系,并提出一种新的观看机制。
        正如劳拉·穆尔维(Laura Mulvey)在《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Visual Pleasure and Narrative Cinema,1975)中所阐述,经典视觉文化常将女性塑造成被男性凝视的被动客体,而非具有能动性的主体。王天煜试图扭转这种态势。比如,在《穿衣服或脫衣服的时刻》(Put on or take off?,2024)中,她聚焦于女性在性凝视之外的穿脱衣物的过程。她使用高速快门捕捉瞬间的姿态,在这些姿态中,动作的常规顺序与方向被打乱,布料被拉扯,卡在身体之间。这些影像挑战了我们对女性身体的惯常认知,使其无法摆脱的命运变得可感知,同时,那试图冲破其束缚的力量,在衣物与身体之间的张力中得以显现。

中国画的影响:复杂的时间性
        自幼习画,王天煜的创作深受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尤其受“三远法”启发——中国山水画中独特的透视方式。这种技法使她能够在同一幅画面中融合多个视角,从而构建出复杂且层次丰富的视觉叙事。
        《被拍蛋糕的瞬间反应》(The moment of reaction, the Cake Was Smashed,2024) 便是这一手法的典型例证:被奶油覆盖的笑脸掩盖了投掷蛋糕的手,同时,另一张试图闪避袭击的脸在背景中浮现。这种画面层次的叠加,使观者能够同时感知多重时间维度与视角,从而更全面地捕捉面对这一隐形暴力下的真实反应。
        展览的布景设计亦延续了这一思考。正如中国绘画中的时间往往是以层次而非线性方式表达的,艺术家在展览中通过影像的组合排成序列。她以墙面为画布,使传统矩形格式与更自由的构图相互交织,创造出“时间序列过程”(time-sequential process)。这一呈现方式使观者在静态凝视与动态观察之间不断游移,将观看行为转变为一种积极体验,交织着定格的凝视、流转的视线、片刻的犹豫和认知的过程。

中国女权主义背景,分散式抵抗
        2025年标志着1995年北京世界妇女大会三十周年。自2015年“女权五姐妹”[2] 因策划反性骚扰活动被刑事拘留以来,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公共空间不断被压缩,迫使组织转入地下,并逐步发展为线上。社交媒体成为了替代性公共领域,推动了性别议题的讨论。尽管随着2018年 #MeToo运动的兴起,女权主义作为社会运动重新进入公共视野,但在言论审查和打压下,这场运动逐渐演变为个人的抵抗形式。在日益受限的环境中,正是孤立行动的相互连接,构成了一种去中心化的抵抗力量。
        面对从“妇女能顶半边天”[3] 到“强调传统家庭价值观”官方话语叙事的转变,再到2021年离婚冷静期和三孩政策的实施,中国女性主义的未来将走向何方?王天煜在《捉迷藏》中所展开的个体实践,或许为这一问题提供了一种回应。她的创作根植于个人经历,正因如此,也充满了政治性的反抗。
        在《蜘蛛》(Spider,2024)中,她将自己拍摄成无数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她们本能地蜷缩在衣物下,伸出双手——或爬行,或求救——在影像中交织,凝聚成一个庞大的黑色茧状生物。若路易丝·布尔乔亚(Louise Bourgeois)在其雕塑《蜘蛛》(Maman,1999)中以充满威慑感的母亲形象打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那么王天煜的蜘蛛,借由蜷缩的女性身体,则唤起了女性集体创伤的深刻共鸣。

影像中的反叛,一种抵抗美学
        “在微光闪烁的黑夜里说“是”,而不止步于描述那致盲之光的“否”。”[4] 王天煜的影像如同乔治·迪迪-于贝尔曼(Georges Didi-Huberman)所说的萤火图像(images-lucioles),在主流话语的强光之外,照亮了隐形的压迫,成为对抗强权的微光。王天煜通过摄影实践,赋予了影像反叛的力量。
        通过有意隐藏个体面孔,她模糊了个体与集体的界限。因此,她的作品不仅关乎个人的痛苦,也映射出女性集体经验中的共同创伤。对艺术家而言,个体行动的连结,不仅是反抗父权制压迫的武器,更是通往更广泛政治变革的可能路径。
        尽管出生于中国一个传统根深蒂固的省份,王天煜的“文化反思性”[5] 她能够对自身的文化背景进行批判性审视。她敏锐地察觉并揭示了其中的隐性结构与权力关系,通过摄影行动,为个体抵抗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在这场权力与抵抗之间的“捉迷藏”游戏中,艺术家通过影像邀请我们反思:最终,究竟谁会被捉到?



[1] 摄影行动(Actions photographiques):该词来源于泰特现代美术馆(Tate Modern)的展览 Performing for the Camera,指向以图片为最终呈现形式的艺术家行为(如拍摄绘画过程) 。

[2] 女权五姐妹(The Feminist Five):指的是五位中国女权主义者,因计划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发起反对性骚扰的抗议行动,于2015年3月6日在北京被捕。

[3] “妇女能顶半边天”:根据耿华敏与张蕾蕾在《北京观察》2015年第3期发表的文章《“妇女能顶半边天”的考证》,这一表达源自民间俗语,最早于1956年在《人民日报》上被记录。随后,该口号在“大跃进”(1957-1961)期间被妇女群体广泛使用,并由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及国家高层领导推广至全国,最终成为国家关于女性解放话语的一部分。

[4] Didi-Huberman, G., Survivance des lucioles, Éditions de Minuit, 2009, p.133. 原文:« Dire oui dans la nuit traversée de lueurs, et ne pas se contenter de décrire le non de la lumière qui nous aveugle. »

[5] 文化反思性:指对自身的预设、价值观和文化视角进行批判性反思的过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与其他文化的互动方式。

The moment of reaction, the cake was smashed Fourth layer of nail impression Put on or take off? Hands wash, soap hands been washed

王天煜,捉迷藏(Hiding and Seeking, 2022-) © 王天煜